仔細翻閱一下近幾年的新聞,不難發現,熱炒“狀元”似乎得到了學生、教育部門、社會的默許甚至是縱容。從學生角度而言,增加知名度,也能帶來真金白銀的獎勵;從教育部門角度而言,“狀元”的出現,無疑會給自身的教育質量和教育工作加分,利於向上級部門爭取經費,也利於招生工作的開展;從社會角度而言,則是多了一些激勵家中學生的“榜樣”。
  考生取得了好成績,值得祝賀,但過分的炒作,很可能讓他們尚未成熟的心智受到影響,甚至會更加“孤傲”。最高分出現在哪個學校,也有著很大的隨機性,教育部門積極“表功”,也怕是會遇到“一歲一枯榮”的尷尬。對高分學生的過度炒作,也會對低分者和後來者形成強大的心理負擔,不利於他們以正確、積極的心態待人處事。
  教育的最大魅力,就在於“有教無類”。將一次考試的成績,與考生的物質待遇、教育部門的名氣利益、社會的是非評價結合起來,既不明智,也違背了教育本意。破除教育功利化,需要全社會,特別是教育部門的不懈努力,一方面,要以更加理性、平和的心態,幫助考生正確認知階段性成績的意義;另一方面,要樹立涵面廣泛的培育觀念和評價體系,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(摘自《經濟日報》,作者文岩)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熱炒“狀元”根在功利性教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b60rbdq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